close

孔子曾說: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聽起來,超凡入聖,簡直就是聖人。但是,真的如此嗎?

其實,孔老夫子所說,只是順應著人類本性。凡骨濁胎的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。也許你會問:顛沛流離,自保尚且不及,豈能仁心仁德,為他人著想?

其實,聖人之語,能流傳數千年而不敗,是歷經無數人身體力行,確實有效,才會流傳千古。而道理很簡單,這就從孔子說「仁者不憂」這句話說起。為什麼說「仁者不憂」,吾人之所以「憂」,都是因為計較自身利益,患得患失,所以「憂慮」不堪。汲汲營營,為求自己功名利祿,得不到,拚命求,憂。得到了,怕失去,憂。不失去,想要更多,更憂。無窮無盡,憂心仲仲,都為一己之利。但是,「仁者」心懷天下蒼生,只為眾人謀福利,而置個人名利於度外,不求自己利益,不計較個人得失,所以一點都「不憂」!心懷對眾生的愛,反而讓人更加快樂,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,君不見許多宗教團體成員,幫助孤苦無依、貧弱窮困之人,而能樂此不疲,皆因此故。

哇!原來以仁為本,以天下蒼生為己念,可以這麼快樂,那當然「無終食之間違仁」、「造次顛沛必於是」了!因為「仁」就是快樂的來源,只要心存「仁」念,就不在忽個人得失,心想如何幫助別人,眾人的快樂遠比自己一個人快樂重要多了,所以念茲在茲就是要幫助別人,心中充滿「愛」,內心自然快樂!而不再只是憂慮自己房子沒有別人大,賺的錢沒有別人多等等個人利益得失。

因此,有德君子的特徵,就是「仁」心,所以孔老先生又說: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;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。也就是說,君子心懷仁德,而小人只關心自己有沒有土地、房屋等有形的財富;君子在乎的是自己心行是否遵循法律,小人只關心自己的福利優惠,視法律於無物。

君子的特色,就是仁心仁德,並以此為樂,所以沒有終食之間忘卻,因為這就是他快樂的根源,生活的意義,人生的目的。這不是超凡入聖,而是人情之常。掌握此法,看待世間萬物的觀點,從此翻天覆地的翻轉,人生也覆上一層新的意義,快樂原來可以存乎一念之間,這一念就是「仁」!

不如,你也試試看!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ny65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